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我们在自己这样一个世界正经历着的事情,修昔底德在他那个时代早已经历过了……他和他那一代人就走在我和我这一代人的前头,我们分别抵达了历史经验的现场。事实上,他的现在就是我的未来。”
王叔重1987年生于安徽宿州一个名为灵璧的地方,这里“山川灵秀,有石如璧”,故名“灵璧”。从小他就对绘画充满了热爱,即使在有限的视野里,依然对遥远的黄山充满了向往。或许只是通过稀疏的地理书籍资料或是随处可见的迎客松之类的年画,他偶然一窥黄山的风采。黄山的美丽深深吸引着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身临其境,驻留在那里,尽情地用画笔描绘她的美丽,将她的风姿绘成画卷。在王叔重的眼中,黄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山,而是心灵深处的永恒灵感之源。
获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后,王叔重不仅前往了黄山,而且四次、五次,甚至还计划了六次、七次、八次……接着他的探索之旅一路向西,延伸至西藏高原。在旅途中,他经常会看到山巅或湖泊,看到悬崖上的残破城堡遗址、玛尼堆、印经院、石窟和闻名中外的寺庙,这些景象让他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唯独普姆雍错湖边“推寺”的存在是鲜活的,代表着现在和未来。推寺成为他停留的港湾,仿佛是一艘船,在这天地之间荡漾。推寺是推村人的船,是普姆雍错里的船,是内向宗教的船,是第三极中的船——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中荡漾。当然,他更希望推寺只是一只小船——她的存在,对外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他不是南阳刘子骥那样追问的人,而是像误入武陵的捕鱼者一样。或许更准确地说,你、我、推村,以及这些雪山湖水,都成了推寺的船。每一片扁舟都系在她的门闩上。这样,在打开与关闭之际,精神与现实之间,生灵才得以在涂炭中延续!
穿越千山万水,穿越远古时空,王叔重并非局限于书画笔墨之间,他深入追溯过往的更深处。作为美术史论专业出身,他曾为各类艺术刊物撰写文章,对画史和画论有着深刻的研究。他前后用了五年时间主持编写了《吴湖帆年谱》《梅景书屋画事》《绿遍池塘草图咏》等十多部专著。
对古人怀有深厚的热爱,同时也对当代艺术充满赞赏,这是王叔重前世就已经注定的因缘。
《吴湖帆年谱》是迄今所见艺术家年谱中分量颇重的专著之一。书中除了以海派艺坛盟主吴湖帆的生平、交游为主线,更注重对其所创作的画迹的搜集及整理,见其画中诸题及鉴藏各类书画碑帖诸跋皆录之,以见其学术思想。在编写《吴湖帆年谱》的五年里,王叔重和妻子陈含素不仅整理文献资料,还走访大江南北及国外学者藏家,精心审查和核实资料。年谱的第一要义是真实记录,追求对历史的忠实。无论是褒扬还是批评,他们都力求客观真实。王叔重和陈含素本身也是画家,正值创作的黄金时期。陈含素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又继续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于花鸟人物诸科均有较深的创作实践。在广泛的阅读和学术研究中,他们亲近梅景丹青,受到深刻的启发。这对他们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使他们的绘画技艺日益精进。这种双重身份的融合,让他们在年谱的编写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资料的整理,更是通过亲身的绘画创作实践,使他们对吴湖帆的理解更加深入。《梅景书屋画事》系潘静淑(吴湖帆夫人)书画作品第一次结集出版,收录潘氏书画作品百余幅,其中涉及潘静淑和吴湖帆合作作品,以及潘静淑的书法绘画,古画题咏,诗词吟唱,比较集中地展示了梅景书屋的书画趣味雅事。《绿遍池塘草图咏》系1939年吴湖帆为悼念亡妻潘静淑,遍邀友人为潘氏“绿遍池塘草”一语题咏,海内外应者百二十家,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次乃以初版《绿遍池塘草图咏》影印再版,并增加相关文字史料,使之更具文献价值。
五度春秋,他们跋山涉水,如同沙里淘金一般收集史料,经历了冷暖甘苦,唯有深知自身的不足。年谱最终成稿,虽然尽力避免疏漏,但文献如海,史料如云,难免有所遗漏。他们期望未来能够持续收集史料,逐渐完备,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公器,而非个人的独立声誉。对吴湖帆这位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进行不懈的研究,是对学术的贡献,也是对艺术史的珍贵见证。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顾问,著名古书画鉴定家、美术史学家郑威先生对此有高度评价,他表示,这部专著在史料收集方面广泛而深入,基础扎实且具有探索精神。此外,郑威先生说作者“打进去拔出来”,将自己嵌入前人的历史,又不囿于历史,从中提炼精华,在探索中找到自我的存在,十分难能可贵。
通过五年多的努力,这两位年轻的研究者已然成为吴湖帆研究领域的新星,赢得了学界绝大多数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一个人有时候就是一部历史,在海量的文献信息中,通过对吴湖帆的个人生平、特定的人文场景和艺术圈子,王叔重成功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海上绘画史与鉴藏史,让读者得以窥探上世纪艺术界的一斑,年谱的学术价值也因此真正地得以体现。在回顾吴湖帆的同时,王叔重还曾将视线聚焦在“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的身上。吴湖帆是张大千最敬佩的海派宗师,张大千曾言:“吾昔日游京师,见溥心畬,作画出入古今,以为平生所见一人。及至上海,识湖帆先生,其人渊博宏肆,作画熔铸宋、元而自成一家,甚服我心,乃知天下画人未易量也。”
作为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王叔重更看重张大千对古画的以假乱真的临摹和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理念的追随。张大千先用三十多年的岁月,达到了摹古派集大成的目标,再用二十多年的光阴,由传统中转换、蜕变、突破、升华,从而开创了最具现代感的中国绘画风格,成为中国画史上至为稀有的跨世代、“借古开今”两个方面都登峰造极的大师。王叔重跟随傅申先生学习十多年,傅先生就曾说过:“当你真正了解了张大千一生画作的时候,你也已经复习了大半部中国绘画史了。”他认为张大千的画既有流美的外在,又具有凝重的内质,是无法超越的高水准。
王叔重虽然是年轻一代的小字辈,但他在思考和实践上与前辈们有着相似之处。他拜傅申先生为师,深入研究张大千的绘画创作理念,积累心得体会。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原主任罗宗良指出:“我们当下要重新认识吴湖帆、张大千及其那一代人,这并不是单纯地‘拿来’过去的认知。这种重新认识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深刻理解,而非盲目追随或被其所累的模仿。我们应该带着新的感知,不断感受并领悟他们创造的艺术以及背后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那一代人同时经历的时代危机和机遇,因为他们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这些融合在一起的‘历史经验的现场’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探寻的场景。王叔重正是集学者、画家于一身的新一代艺术家。”
师承是艺术界的传统,创新是艺术家的个性。现代画家学宋元、学明清已经蔚然成风,相似度很高,王叔重的山水画以两宋山水正脉为基础,深入临摹研究了李成、郭熙、王诜等画家的作品。但他不局限于两宋,而是往两头上下延伸开来,一头是上追,不单单是唐朝以及唐以前的卷轴绘画,还有从墓室或文献资料中寻找更远古绘画的源头;另一头是游走于元明清绘画,包括有清代以来的金石入画。他用很多时间去西北,那里诞生过中国早期文脉,从敦煌壁画里,从南北朝的墓室壁画里,吸取充沛的营养。这一跨时代的学习使他的绘画触及更广泛的历史脉络,展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全方位的深刻理解。
王叔重对传统中国画的接触相对较晚,大多分布在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尤其是晋唐宋元传统的研究。尽管如此,他展现了很高的悟性,仿佛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洗礼,全身心投入到对古典传统的深入研究中,并向近代包括吴湖帆在内的古典派名家致敬。利用毛笔临习他们的画作和整理史料的方式,他深入学习了古人的绘画思想,通过这一过程与古人进行了渐进式对话。
近年来,王叔重的绘画中出现了更多的时下当今探索的元素,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同时,对西方艺术的学习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形成了一种东西交融的艺术语言,展现了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融合,这使得王叔重的绘画具有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审美和深度。王叔重的山水画以其精炼而融逸的笔墨处理而著称。他善于捕捉自然山水的氛围,通过烟江云山的描绘展现出朦胧和清旷的艺术意境。这种表现力不仅体现在技法上,还在构思和笔墨的高度精妙中得以展现。他的画作以墨粉的精细运用为特色,善于表达细致入微的山水景象。通过深沉的墨色和细腻的笔触,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展现出山水画的独有神韵,使画面在静谧中显得气象萧踈。王叔重追求意境的深远,通过淡雅、高华的构图和用笔方式,运用淡墨渲染出意境悠远、空灵的效果。
这些体会和研磨集中体现在他学习完成《溪山无尽》一卷之后的感悟。这幅作品取法自宋画《溪山秋霁图》,相比绢本原作,纸本保留了烟江云山之气,笔墨精炼而又融逸笔其中,气象朦胧,自有出胸臆之感。
郭熙曾言,学画如学书,取法钟、王、虞、柳等画家,久必仿佛。王叔重深谙山水格法,作画必须精密构思,笔墨散淡,格调高华,意境深远,被认为是同辈学人中的翘楚。
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徐建融是王叔重的研究生导师,曾对此画作了长跋,开篇描绘山水景色,与宋代画家的作品《林泉高致》相提并论。他强调了李成画派的影响,以及郭熙和王诜等后来者的发展,称赞其墨粉精微、气象萧踈的表现手法。徐建融对于这一传统画风的承袭表示认可,并对画家的艺术追求予以高度评价。
文章提到了董华亭倡导的“南北宗”论,认为在江南一带这一观点占主导地位。然而,作者指出王叔重独立于宗派之外,对李、郭、王等画家进行深入研究,力求理解其精神内涵。对《溪山秋霁图》的拟题,将画作流传至北美,表达了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看重。
徐建融强调了画贵创新,弃经典而创新者是非常之人,而述经典而创新者是平常之人,强调了在艺术创作中独立思考和个性追求的重要性,高度赞扬了王叔重师古不师其迹的创新精神。
这些创新还完美体现在王叔重黄山作品系列中。在2022年的《山1》至《山4》系列中,画家大胆地摒弃了传统的山形描绘,将山体几乎完全转化为山影,呈现了一种极富创新和独特性的艺术风格,深刻地挑战了传统的山水画观念,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引人深思。
在颜色处理上,从青绿山水过渡到朱砂系列,及一些其他色系,王叔重在早期对墓室壁画的研摹中获得启发。通过色彩的运用,画家成功地用抽象的形式代替了传统的线条,展现出一种更自由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色彩的丰富层次和渐变使得画面充满动感,仿佛山体在光影中流动。这种色彩的替代性,不仅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强调了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内在表达。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家采用的印象主义的手法,通过模糊和笼统的描绘,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山影在光影交错中流转,给观者一种不真实而又深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这种对印象主义的运用,既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拘泥,又表达了画家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画家以其抽象、色彩斑斓、印象主义的表现方式,成功地将黄山的壮丽之美转化为一种具有深层次思考和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这种独特的艺术实践,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也为观者提供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黄山还是西藏的圣山,这些山水在王叔重的眼里都是空灵的。他以现代人的视角走进过去,通过对古代经历的体验“走进去”,从古人的昨天“走出来”,融入到他创新的今天。在时空轮回中,唯有灵魂在互动、在相通。这包括山水、水墨,都是通过灵性的交融而表达的。他用自己的笔在与山水交流,用脑海中的印象表达了山水的灵性。
王叔重不仅是一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美术史研究者,他在绘画中明显地融入了历史的元素,体现了他独特的“史观”。他深受陈巨来所刻的印章影响,特别喜爱其中的诗句:“晴窗一日几回看”“老董风流尚可攀”,这些印章让他感觉仿佛看到了张大千的画作,印章与张大千在四五十年代创作的《西康记游图册》等作品相媲美,在知己之间产生了共鸣。
王叔重的学术探索涉及广泛,对书法字体的研究也在他的美术史探索中。他每日必习书法,从商周金文回溯到甲骨文,再下追二王法度,深入研究颜真卿的唐楷,然后再回到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书风。这种跨足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视野,使他的绘画具有更丰富的历史深度。
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王叔重的史观影响着他的创作。他对中国以外的文化,包括日韩、欧美的书法形式进行借鉴,并注入了一些视觉感和抒发性的元素。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和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展现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理解。
青年艺术家王叔重,以现代的水墨色彩,引领观者跨越千年时光,这是一场时空的对话,一次跨越千年的艺术邂逅。携李郭山水之美,赴现代心灵之约。
庞辉,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顾问、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顾问,四川省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2019年开始在北美主编出版关于甲骨文、《红楼梦》书画、中国宣纸、中国古代书法经典精粹、张大千书画精品中英文版等书籍,他专著的《燃烧的激情——傅抱石艺术与人生》全英文版、《中国南朝陵墓石刻》中英文版已在北美出版发行。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我们在自己这样一个世界正经历着的事情,修昔底德在他那个时代早已经历过了… …他和他那一代人就走在我和我这一代人的前头,我们分别抵达了历史经验的现场。作为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员,王叔重更看重张大千对古画的以假乱真的临摹和对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理念的追随。他深受陈巨来所刻的印章影响,特别喜爱其中的诗句: “晴窗一日几回看” “老董风流尚可攀” ,这些印章让他感觉仿佛看到了张大千的画作,印章与张大千在四五十年代创作的《西康记游图册》等作品相媲美,在知己之间产生了共鸣。携李郭山水之美,赴现代心灵之约。
more
业务数据不真实、虚列费用 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中心支公司被罚80万元
more
more
苏宁易购旗下多只债券大跌凸显债务困境 公司拟大手笔回购维护债券价格稳定
华恒生物实控人股权再遭司法冻结申请 司法部门以恐影响企业IPO进程为由被暂缓执行
more
more
more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南时报社主办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举报电话 江南时报社广告刊例价